2025年3月28日中午,bwin必赢新闻传播系教师王健在新闻传播实验室为全院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偶遇与媒介生活重建的精彩讲座。
首先,王健老师介绍,后媒介城市已经笼罩在媒介基础设施所投射的巨大阴影中,空间进程的混杂性破坏了传统的诸多边界,在城市走向屏幕的数智化进程中,媒介在摧毁确定性表面的同时,却生成了新的“屏幕生活”的确定性。后媒介城市的日常生活似乎都做了预先的编排,但也惟其如此,才强化了不期然而至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偶遇”作为城市行走的可能结果,重新赋魅于在计算中被消解了日常生活诗情的城市生活,以预料之外的方式逃脱了屏幕生活的操纵,使城市意义暂时回归人的身体这一交流物质平台。这也是在当下“从城市走向屏幕”进程中重新思考“从屏幕走向城市”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王健老师提到,本雅明笔下“19世纪的首都”巴黎的“游荡者”,到德塞托诗意化地肯定的“行走”,再到当下媒介逻辑支配下极具网红气质的citywalk,均在以各自不同的参与方式宣告并实践着列斐伏尔宣称的“对城市的权利”。在后媒介城市,地理媒介通过“融合、无处不在、位置感知、实时反馈”这四个维度强行将都市中的个体结构成了由线段纵横交织而成的确定性网络。而偶遇作为城市行走的结果,也拥有了“接近城市的权利”的实践意义,通过预料之外的两个主体的相遇赋予了城市以“活的城市”的意义。偶遇是交汇点,通过行走与目光的汇聚实现,点状的空间(地点)与点状的时间(时间点)均不可或缺。偶遇是一个无法定位的点,一个无法锚定的点,是对导航路线确定性线段(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明确移动)的否定。偶遇在城市的暂时失向中崩解为了唯一真实的点,却为主体生命带来了生命的充盈感。
最后,王健老师强调:“强调偶遇的价值并不是看不到、也不是要否定后媒介城市的屏幕生活,而是在一个被媒介系统强力操控并谋划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暂时脱离这种普遍的确定性状态,从而在城市感知与日常生活情感上获得一种例外的体验与满足,以一种身体观察事物的方式感知作为媒介的城市。”这也是讲座带给同学们的最大收获。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王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均表示受益匪浅。
王健:bwin必赢新闻传播系 副教授 博士
供稿:bwin必赢新闻传播系